(营口之窗“青青橄榄”)营口抗日英雄谱之一:芦苇荡里的北风魂
文/婉琳(曲笑范)
走进辽南的芦苇荡时,风正呜咽着掠过枯黄的苇秆。残阳将芦花染成血色,恍惚间,八十余年前的枪声与呐喊,穿透时光的迷雾,在耳畔轰然炸响。这里,曾是“老北风”张海天挥戈杀敌的战场,每一株芦苇都记得,那个把自己化作呼啸北风的汉子,如何以血肉之躯,撕开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1931年的秋天格外冷。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山河呜咽,东北大地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张海天,这个在辽南土地上摸爬滚打长大的汉子,望着被铁蹄践踏的故土,眼中燃起了熊熊怒火。
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日升堂”打出“讨日扶民救国军”大旗,报号“老北风”,开始抗日征程。1931年9月23日,他率部下400多人袭击日军占领的田庄台、营口发电所和立科水源地,打响营口地区抗日第一枪。从那一刻起,他不再只是寻常百姓,而是化身为一柄刺向敌人心脏的利刃。
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三道沟大捷。芦苇荡是天然的屏障,也是杀敌的战场。张海天佯装投降,深入汉奸凌印青的营地。夜色深沉,芦苇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战斗而屏息。突然,一声令下,他带领的勇士们如猛虎下山,枪声划破寂静的夜空。生擒凌印青、日本顾问仓冈繁太郎等一批汉奸与日寇,这场漂亮的奇袭,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侵略者的脸上,也让东北的抗日烽火愈燃愈烈。
此后,这片芦苇荡便成了“老北风”队伍的天然庇护所。他们神出鬼没,时而在芦苇深处设伏,截击日军的运输队;时而趁着夜色,突袭敌人的据点。日军的巡逻队常常在芦苇荡中迷失方向,冷不丁就从苇丛中射出子弹,让他们心惊胆寒。每一次战斗,张海天都冲锋在前,他的身影在芦苇荡中穿梭,如同呼啸的北风,让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敌人的围剿如乌云般压来。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张海天和他的兄弟们毫不退缩。在芦苇荡里,他们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殊死搏斗。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拼;大刀卷刃了,就用拳头砸。鲜血染红了芦苇荡中的辽河水,却浇不灭他们心中的抗日烈火。
最终,因寡不敌众,张海天被迫转移。继续组织联合抗日,后辗转多地,直到1939年病逝。但他的精神,早已深深扎根在这片芦苇荡中,融入了辽南的土地。即便离开了,老北风的名号依然在民间传颂,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抗日洪流。
如今,漫步在芦苇荡中,风掠过苇梢,发出低沉的呼啸,像是那老北风的怒吼。那一片片摇曳的芦花,多像张海天和他的战友们,早已化作了这片芦苇荡的魂魄,守护着这片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土地。
岁月悠悠,芦苇枯了又荣。但芦苇荡里的“北风”魂,永远不会消散。它是辽南人民不屈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在最黑暗时刻闪耀的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如那呼啸的北风,勇往直前,永不退缩。焕彩民族复兴的光芒。
2025.07.
供稿作者:曲笑范,营口之窗特约撰稿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视频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