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生活随笔”)候鸟·浮萍·母语·乡音
因无法割舍对下代和下下代的疼惜,有那么一群人不远万里从太平洋的东岸飞到西岸。又因不能忘怀的家国恩情,半年期限后这群人中的大多数又以同样的线路折返,飞回日思夜想的老巢。空巢西去,柔肠百转只因身为父母。噙泪东归,五脏六腑皆藏华夏情愫。如此飞来飞去状如候鸟,不为觅食不为求生,只为曾是自己羽翼下的雏鸟牵肠挂肚。
当候鸟们敛羽落地,开始了在异国他乡寄居儿女檐下的暂栖,又变成了无根无系的浮萍状态,沉不下水、上不得岸。西雅图确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绝佳之地:湖水烟波浩渺,山峦雪松叠翠,天空湛蓝如洗,建筑风格典雅。然梁园再好,亦非我们久留之地,既融入不了异族的主流社会,也无处发挥自身具备的诸多特长。但是这一片片浮萍紧密聚集,却形成了接天无穷碧的景观,在阳光下熠熠生光,在风雨中抱团取暖。
生活在一个看不懂文字听不懂语言的环境里,那文盲般的苦闷难以想象,此时母语成为我们这些去国离乡之辈最好的仰仗和依托。母语是一个民族传承和凝聚的核心载体,是文化认同和情感连接的纽带。何况我们的母语是世界上最精美绝伦的语言,我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不断地学习、领悟、渐入佳境,最终可至得心应手地下笔成文、出口成章。于是熟练地运用母语去辨识同胞、去结朋交友、去毫无障碍地畅所欲言,我们对母语的热爱达到了顶点。
如果说普通话是标准的母语,那方言则是带有地域特色的母语。这一生从来没有如此的缘分和机会,在同一处同一时刻认识来自那么多地方的人,真的是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当发现有本省的或邻省的朋友出现,立即会热情地以“老乡”呼之,顷刻间便成“他乡遇故知”。个人认为来自闽粤桂湘鄂蜀的同胞乡音最浓,有时你会看到一个有趣的场面,普通话的母语和方言的母语纠缠成“鸡同鸭讲”,只好各自翻开手机进行书面交流。
随着祖国的实力不断强大,中国文化逐渐被西方国家了解和尊重。外出旅游发现,华盛顿的国会大厦,纽约的帝国大厦、公共图书馆里面的介绍资料都有中文版的。西雅图梅西广场营业区挂着中文标识,Costco的货架上摆着形形色色的中国商品,西雅图最大的演出大厅每年举办春晚,微软公司在大年初一举行茶话会……我女儿居住的小区现在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家,每次见面响亮地用母语打个招呼,别提有多爽了!
我们的儿女有的已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但至今他们还在讲:如果要细致地表达一些复杂的意见,还是用母语说得更明白。我们的孙辈们出生在美国,典型的黄皮香蕉,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从小把中文纳入计划。我的大外孙、外孙女学游泳在中国教练组建的“龙队”,学画画请中国老师上网课,在学校选修英文以外的语言,首先选中文,朋友间按照孩子的生肖定期组织聚会(大外孙属猴,已坚持活动20年)等等。
供稿作者:江若湘(营口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视频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今日夏至,吃啥?AI 回答!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