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回忆营口:我的西潮沟朋友——老柴

郎振声

分享到:
2021-04-16 00:08:00   来源:营口之窗   点击:

(营口之窗“营口故事”)我的西潮沟朋友——老柴

作者    郎振声

老柴叫柴寿来,和我同岁,可能生日比我大,他的孩子们都叫我郎叔。他生在西潮沟,长在西潮沟,一生生活和工作在西潮沟。我当老师工作的四中也地处西潮沟,一直在这里工作了22年。1958年勤工俭学,我带的8班搞“烘炉“,聘请的师傅就是老柴,从那时我们就相识了。后来我家也搬到了西潮沟,两家成了近邻,接触和交往就更多了,成了好朋友。
  老柴是西潮沟的能人。好像没什么固定的职业,但许多“技术”他都很精通。西潮沟是渔民聚居最多的地方,他自然首先是一个渔民。摇橹张帆出海打鱼,都佩服他是个高手,凭经验就知道哪地方,、什么时候鱼蝦多,他捕到的“海货”总比别人多。不仅能打鱼,自己还能造木船。有一年就借用我住的院子作㘯地,自己动手造了一艘足有十米多长的捕鱼船。从设计到 木工、捻缝、油漆各道工序都由自己一人独自完成。连用的“铆钉”都是自己打的……老柴还会使用车床,还会钳工,,拿起焊枪还能烧电焊……我印象最深的是还能打铁,当过“锻工教练”。那年被四中聘为烘炉师傅,我亲眼见他教同学们看火、抡锤:他把烧得红红的铁块从炉里钳在砧子上,让同学赶紧“趁热打铁”,他的小锤点到哪里,同学的大锤就打到哪里……有时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打上几锤。这样的场面,至今还生动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家里房子不够住,还能自己盖。先是小院的南面盖两间很像样的正房,二儿子结婚就住在这;以后,又在他住的老房西面,接了一间小房,四儿子结婚就住在这;再往后,又把老房让给了三儿子住,挨在前房又接了一间小屋,虽然窄小但很实用,他们老两口就住在这。在那个年月,许多家都在为住房发愁,老柴却自己动手把全家的住房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不能不说老柴真是个能人。
  盖房的材料都是因陋就简,尽量做到少花钱,实用就行。例如预制扳就是揀来的。有一年冬天,他从辽河沿揀来工厂排出的废油,黑漆漆的,放在大铁桶里,成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烧饭燃料。(用苇材烧大锅时,添上一铲废油,火烧得更旺)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全家七口人(5个孩子)生活,不这样艰苦奋斗、节俭细算、千方百计怎么能行?中国劳动人民那种勤劳、吃苦、顽强精神,在老柴一身上展现得十分充分,让我从心底里敬重和钦佩!
  老柴在邻里眼中是个热心人。左邻右舍谁家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只要他能办到,他都全力以赴。对我的帮助更多,我盖小房时,他出点子用废钢丝加固房梁,帮我安装门窗,抹墙铺盖……我老父亲逝世时,帮我料理后事操办酒饭……老柴家有台手推车,可以说是左邻右舍的“共用车”,谁家买煤、运货、搬家,尽管来用。
  老柴没有多少文化,但却很有文艺情趣。经常哼几句京剧,唱几声小曲什么的,特别喜欢二人转。对历史上的“典故”也知道一些,我就听他讲过“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老柴也有遗憾,是对孩子们的学习抓的不好,5个孩子都没读好书。论天资可以说个个都聰明,为什么没读上去呢?家里环境不行,经常是人来人往像走马灯似的,连个固定的学习桌椅都没有。我就从来没见过他们在家里做过作业看过书……“西潮沟”也有这方面的“地域遗憾”:孩子们都自然成长,谁也没把读书看重啊!现在想起来,我也有些自责,做为好朋友又是当老师的没能在“家教”方面与他做过探讨。
  我晚年侨居上海,囬营口时也与老柴见过几面。共同叙“西潮沟”时的往昔友情,我曾遗憾地对他说:“当年我一直想坐上你的渔船,跟你一起出海,亲眼看看你是怎样打鱼的,终没如愿啊!”
  去年秋天回沪不久,听说老柴突然逝去,勾起我对老柴的怀念。纵观老柴的一生,是典型的营口“西潮沟人”的一生:对家庭和子女充满了热爱和担当;勤劳、能吃苦、对生活总是乐观;善良、真诚、乐于助人!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供稿作者:郎振声,写于上海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截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西潮沟 营口 故事

上一篇:四十五年前的一次学军活动——营口人自己的故事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