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之窗“青青橄榄”)《营口怀旧》系列之八 营口坠龙之谜
置身于中国文化的我们,眼前总不免掠过这样的身影:它奔放豪迈,它矫健空灵,它回旋飞腾的身躯里凝结了力量与美丽,它须角张扬的面容里饱含着智慧与权力。它就是龙,独一无二的龙。
然而,当我们想走进龙的世界时却总会有一个又一个的谜题困扰着我们:龙,在古籍中有诸多记载,可它是否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呢?当我闲暇无事翻阅史书时,曾发现史书上曾多次有“龙”出现的目击记载: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人们曾为其建庙立碑。
●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四月,有一黑一 白两条龙,出现在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200多步的地方,举行了祭祀活动。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太白湖边发现一条龙,巨鳞长鬚,腹白背青,背上有鳍,头上耸起高高的两只角,在几里之外都能闻到腥味。当地群众用席子遮盖它的身体,官府还派人亲自祭祀。一夜雷雨过后,龙消失了,它卧过的地方留下了一道深沟。
●据《临安府志》记载: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云南石屏县东南的异龙湖中发现巨龙,“鬚爪鳞甲毕露,大数围,长数十丈”。
●《唐年补录》记载:唐咸通末年某日,有青龙坠在桐城县境内,因喉部有伤,当场死去。龙全长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一半,尾呈扁平状。它的鳞片跟鱼差不多,头上有只角,口鬚长达两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红膜。
●郎瑛《七修类稿》记载:明代成化末年某日,广东新会县海滩上坠落一条龙,被渔民活活打死。此龙约一人高,身长数十丈,酷似画中龙,只有腹部呈红色。
●《永平府志》记载: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夏天,有龙降落在滦河下游的乐亭县境内,蝇蚋遍体。当地群众为它搭棚以遮蔽阳光,并不断用水泼洒它的身体。三天后,在一场大雷雨中,龙离开了原地。
●公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县陈家围子村后,数百人围观一条趴在沙滩上的黑龙。龙长约20多公尺。外形像四脚蛇,脸形和画上的龙差不多,长着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长鬚,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径约一公尺多。四个爪子深深扎进沙滩里。它全身都是鳞片,形状像鳄鱼鳞。这段事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文章由任殿元口述,任青春整理。
更为惊讶的是,家乡营口也惊现过“龙”的身影:
1934年8月8日,滨城营口发生了一件震惊东北的大事件,一农民在营口河北东小街附近之苇塘中竟然发现一体长三丈多,有角两只,各四尺长的“巨龙”,随即向警察署报告。警察署接到报告后,第六警察分署署长率人前往现场。随后,在警察的监视下,“巨龙”遗骨被运到营口西海关码头,然后在西海关门前展出。营口市民听说营口“天龙降”后,纷纷前来一饱眼福,当时“观者塞途”。面对接踵而来的观者,当局只好派出三名警察维持秩序,仅次日就有2000余人参观。看后,市人皆认为此物为“龙”之骨。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张教授认定此物为“蛟类”(蛟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古代传说中所说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当时,《盛京时报》先后以“天龙降”、“巨龙”、“营川坠龙”、“龙骨由县发给师校作为标本”、“龙降酿灾”等为题连续报道了此事。随后,东北各地前来营口观“龙”者络绎不绝,开往营口的火车票价也作了上浮。一时间,营口游人如织,观者如潮。当时营口的“美大”和“英明”两家照相馆将展出的“龙骨”拍成照片,沿街叫卖,很多外地观者为了让家人也能一睹“龙”容,纷纷购买“龙”照,带回故里。后来,该“龙骨”标本由营口县(即营口市)公署转交给位于通惠门街的县立师范南校作为动物标本,以为研究生理学之用。
岁月轮回,一转眼时光逝去了70年。在这70年间,营口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战事。如今“龙骨”标本已不知去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遗憾,使70年前的“龙骨”去向成了人们眼前的一道迷雾。《盛京日报》连续刊发5则关于“营口降龙”的专题报道:
之一:天龙降?长三丈有角四尺——一农民刈苇中无端发见
在营口对岸东小街附近之苇塘地带刈苇中之一农人,八日午后三时顷,发见(现)长三丈之巨大白骨,大为惊恐。当即赴附近派出所报告,因之营口市第六警察署长以下,出动调查。其全长在三丈多,有角两只,皆长及四尺,而第二尺长突出之白骨为何骨?全不知晓。当川船运至六署,待专家之鉴定,正在警务指导官协议研究中。闻此之营口市民,自九日晨,多数来六署看,有二千余人。国人皆为系龙之骨,前当大雨之际由天上坠落者,或谓为营口发展之瑞祥等。实可谓怪物出现矣。(《盛京时报》1934年8月11日)
之二:“巨龙”全体二十八节,臭气参天,观者塞途
〔营口〕本埠河湾处,发现巨龙一节,已志昨报,茲据实讯:缘初见此巨物者,系一操舳舮业之某甲,于八日晨,遇于河湾处,时皮肉已无,由警察之监视,划至西海关码头,四署房北,空地陈列,以供世人观瞻。记者至时已五时过矣,而视者塞途。该场由警察三名维持秩序。该龙体气参天,头部左右各生三只甲,脊骨宽三寸余,附于脊骨两侧者为肋骨,每根约五、六寸长,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全体共二十八段,每段约尺余,全体共约三丈余。由抬者讯,原龙处,有被爪冲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自此龙现后,世人为之街谈巷论,究为龙否?想生理家必知云。(《盛京时报》1934年8月12日)
之三:水产学校教授发表“蛟类涸毙”
〔营口〕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警察分署,载往河南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消息传播,无不以先睹为快,熙熙攘攘,络绎载道,一时引为奇观谈。以其肌肉糜烂,仅遗骨骸,究系龙否,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茲闻本埠水产高级中学校教授,日前往参观,判明确系蛟类。以今夏降雨过量,溯流入河,搁浅苇塘泥中,因而涸毙者云。(《盛京时报》1934年8月14日)
之四:龙骨由县发给师校作为标本
〔营口〕本埠河北苇塘,日前发现龙骨,由警察第六分署,载来市内,西海关前陈列,供众参观,旋经省立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教授张君判明,确系蛟类,浅搁淤泥之上而涸毙者等情,已志本报。兹该蛟骨,已由县警务局呈缴县署,闻县署教育局,拟于日内,发给通惠门街县立师范南校,作为动物标本,以为研究生理学之材料云。(《盛京时报》1934年8月17日)
之五:龙降酿灾
〔营口〕日昨二十八午前十句(点)钟,埠外青堆子牛家屯间忽有巨龙蜿蜒空际,势将坠落,悠然猛力上升,势极剧烈。致将河内小船搅到三支,东灯公司之楼房毁伤尽,车站之火车亦被挟出轨道,所幸未大有损伤。统计受伤人物损害正复不少云。(《盛京时报》1934年8月)
之六:《盛京日报》1934年8月14日报道:“营口坠龙”的照片:
2003年11月,营口市史志办成立了“龙骨”之谜破解小组,经过一年多的工作,“龙骨”没有下落。渤海之滨,营口苇塘中发现的这个庞然大物究竟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作者简介:王玉通,中共营口市委宣传部退休干部。曾为数十个单位和个人撰写过通讯及报告文学。还剩点墨水,愿为别人代写回忆录。
供稿作者:王玉通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上一篇:共与曙光扮新妆——新年放歌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