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青青橄榄 > 正文

母子情深——营口之窗母亲节专稿

郭志民

分享到:
2021-05-08 09:52:00   来源:营口之窗   点击:

(营口之窗“青青橄榄”)母子情深

文/郭志民

又逢母亲节。

2012年的母亲节,是人生中第一个没有母亲的母亲节。此时的“母亲”又是怎样的一个字眼,你无情地拨动起我脆弱的心弦……

上一年的母亲节,我曾给母亲买了一件绿色的羊毛衫,高高兴兴地亲手给已坐卧在床的老人家穿在身上。可是,今年的母亲节,我的心里却是空荡荡的——母亲不在了,我上哪里去看望母亲,想给母亲买件衣服,又上哪里送呢……

母子情深。世上的母子心灵是相通的,儿童时期的一件往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那一年我还没有上学,大概是六七岁的一个深秋的季节。一天下午,家里只有姐姐在家,我则在炕上睡着了。朦朦胧胧中,我梦见萧瑟的秋风中,母亲穿着单薄的衣服一个人行走在路上,寒风吹起她的衣服和头发,样子好可怜……当我醒来的时候,还被梦中的情景深深地感染着,流出了眼泪。恰巧当时母亲从外边回来了,她叫着我的小名问姐姐:“富敏怎么哭了?”“不知道啊。”姐姐困惑地回答。

在我幼小的心目中,现实中的母亲就是这样为家里,为儿女的生活奔波操劳着。这个梦是因为日有所见,梦有所想吧。

从那时起,一直到我上了学,有了工作,我眼中的母亲都是一个勤劳、节俭、朴实、会过日子的人,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母亲早早地起来做饭,晚上干活常常要忙乎到午夜,她不爱东家长西家短地串门,打扑克、打麻将的事更找不着她。

俗话说,一个锅里搅勺子,没有不磕磕碰碰的。但在我成年以后,除了因为家里的一件事与母亲争辩过那么一回,还从未与她吵过嘴惹她生气,总觉得老人为儿女付出的太多不容易。特别是母亲过了80岁以后,看她日渐衰老,我与母亲争辩的事也没有再发生过。80岁的老人还能再活多少年,何不让她乐呵呵地度过晚年呢?所以,母亲的话说得对,我就应和着;母亲的话说的不对,我就解释一下,或一笑了之,从未对她耍脾气。母亲耳朵背,说话听不着,有时我会贴着耳朵跟她说,不会不耐烦地大声嚷嚷。后来听一位讲国学的名人说,做儿女的最难做的是不给老人脸子看。

母亲的身体很弱,体重看上去也就70多斤,但在88岁之前还算硬实,除了肺不好,没有其他的大病。记得母亲88虚岁那年开春,在家猫了一冬,我陪着她出去闲逛,打的到了平安广场,下车后母亲拄着拐杖顺着辽河公园一直向东走到太古码头,中间只歇了一两次。我问母亲累不累,她说:“不累。”事后我想,第二天母亲一定会累得腿疼的,可我再去看望母亲时,却告诉我腿不疼。但那两三年,母亲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

这样,我去看望母亲,由每周一次,变为每周两次。而母亲,也总是盼着我去看望她。一次,从母亲家的楼走下来,我无意中向楼上望了一眼,发现母亲正在四楼的北阳台上探出脸来看我,这看似平常的情景却让我特别震动——儿女在母亲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啊!儿女是父母永远的牵挂,而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的牵挂又有多少呢?从那以后,每次去看望母亲回去时,我会看到母亲一定准时地出现在阳台上,我向她招招手,母亲则会回应地向我招招手。

有那么几回,当我迈出母亲的家门,她竟挪动着小脚跟在我的身后,把我送到门外。“勤来着点啊。”母亲叮嘱着。那一刻,我是含着眼泪走下楼的。人们都不愿意自己变老,可在当时我恨自己还不够老,“如果年纪再大些退休了多好,就可以多陪老母亲了。”

母亲王桂芬,山东招远北于家庄子人,她年纪轻轻就命运多舛,19岁时已经失去父母,23岁那年因遭水灾闹饥荒来到营口。在母亲的晚年,眼见她明显苍老了,我决定要把母亲的坎坷往事和过去的家事记录下来,弥补父亲在这面的缺憾。2009年5月起,一年半的时间,每逢休息日看望母亲,我大都让她给我讲过去的故事,连讲带问,每次都要个把小时,笔记本就用了两个。当母亲讲到19岁父亲病故前,因为家里困难没有吃的哥哥没告诉她,听到信儿从婆家回来见父亲已“停在外屋”时,她埋怨哥哥:“哪管让我回家给爹爹喂口水喝呢”时,母亲声音哽咽着流下了眼泪,我也跟着流泪;当母亲讲到60年闹饥荒,她坐完火车还要徒步走18里村路,用凭票供给的生活用品去农村换回粮食,家里人能吃饱饭时,我也与母亲一同高兴起来……

母亲89虚岁那年,腿脚已不灵便了。母亲的生日是农历九月二十九。我预感到这可能是母亲到酒店过最后一个生日了,我想寿宴上应该讲点什么,于是断断续续用了约一周的时间,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祝寿词。当我写到母亲年轻时在短短的四年内接连失去三位亲人,写到母亲的命苦,生活的不易和为儿孙的默默无私奉献时,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不久后,我的耳朵突然鸣响听力下降了,医生建议用西药丁咯地尔,但在诊所打了10来天的点滴也没有好转。之后我试着吃了几盒中药耳聋丸,耳朵忽然好了。上火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是因为写母亲生日的祝寿词,耳朵受到了伤害。

母亲的腿脚不好后,我每次去,都要给她做一做腿脚按摩,帮助她活动腿脚,想的是尽量延长母亲能走路的时间,这样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直到母亲搀扶着也上不了厕所卧了床。

母亲平时吃鸡蛋喝牛奶,但她的身体还是那么瘦弱。一次我看报纸介绍说蛋白粉可以增强体质,便与姐姐商量买来了蛋白粉,给母亲补充营养。

母亲89岁那年,已开始不能自行走路了,整天坐卧在床上,所以当我再去看望她时,母亲只能坐在床上朝南窗外望着我离去,而我则会骑车到马路上时再回身回望母亲——同在阳台一样,此时母亲憔悴的脸庞一定会出现在窗口。母爱,没有豪言壮语和惊天动地的故事,母爱像一场润物无声的春雨,此时此刻融入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挥手与凝望之中!

坐卧在床的母亲,更盼望有人去看望她了。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有那么几回双休日,我是周日去母亲家的,一进门母亲就埋怨说:“你怎么才来啊,我看日历是红纸儿(双休日),昨天盼了你一天了。”此时,我总是自责来母亲家来得少了。

自从我迁入新居后,母亲连续在我家过了七个春节。但母亲的90虚岁春节,却因为走不了路了没有去成。

2011年,母亲已是90岁高龄。那年的5月份,因为连续几次感冒发烧,她再也下不了床,之后渐渐地连自行翻身的能力都没有了。她用上了防褥疮的气垫床。这样,为了多照顾些母亲,我双休日两天都会去看望母亲,帮助她翻身,一呆就是半天,中午常常过了12点才回家。给母亲翻身后,有时她面朝床里看不到我时,会喊我的名字,当我答应时,她会说:“你没走哇?”“我不走。”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多陪陪她。一次,当我照例给母亲翻身时,她却说:“你别给我翻身,我看不着你,看不够啊。”

和同事或朋友在一起,常会闲聊双休日做点什么。我因为要用两个半天陪老母亲,双休日挺忙乎,但母子的浓浓亲情像一股动力驱使着我,从来不觉得累,总觉得跑不够。

整天躺卧在床的母亲,有些遭罪了,而她牵挂着的是拖累儿女。一次母亲在我跟前说:“老天爷,让我早点死吧,我死了,你们也不用跑了。”我安慰她说:“挺好的,没有你,我看望谁去?”

2011年12月24日这一天,当我又去看望母亲时,嫂子告诉我,母亲开始说糊涂话了。第三天,姐姐来电话哭着说:“怎么这么快呀,咱妈今天不认识我了。”母亲真的是老糊涂了?从前她的头脑可是很清晰,六七十年前的事情都记得一清二楚。我发现母亲的“糊涂”是一阵阵的,是不是老年痴呆?这个病是可以治的。经过与哥哥、姐姐沟通,当天,母亲住进了营口市中心医院病房。但CT检查的结果却让我们家人感到意外:脑外伤,血块压迫脑神经所致。母亲最近也没受过伤啊,是误诊吧?

入院后的第二天中午起,母亲开始昏睡不醒,连续睡了约16个小时,至第三天的早晨4点才醒了过来。现在想来,当时可能是母亲发病亢奋,用药后大脑康复的过程吧。可在当时,把我们吓坏了,因为母亲的血压在后半夜零点至1点左右,一度降至70—40,家人都担心她挺不过这一关了。

母亲醒来了,头脑不是很清醒,认不全家里的人。这以后,我陪护母亲时,会有意叫几声“妈”——心想,做为儿子,还能再呼唤几次自己重病中的老母亲呢?

与疾病抗争中,母亲在医院度过了2012年的元旦。母亲的病情见好,不说糊涂话了,却于1月4日发起烧来。CT显示,母亲的一侧肺子基本为白色(即重症肺炎,俗称“大白肺”),其功能丧失。大夫说,如果是健壮的、肺活量大的人,仅靠一侧肺根本不够维持生命的;即使是年轻人,病亦无法治愈了。医院最权威的大夫看过了,用的也都是好药,但发烧后的第二天,呼吸科权威大夫会诊后,病房大夫还是无情地下了口头病危通知。没有了希望,第二天本准备带母亲回家了,但看到母亲精神头好转,又在医院住了起来。从住院初期的头孢、18种氨基酸、脂肪乳,到此后的输血、白蛋白,包括母亲突然不吃饭了下鼻饲(胃管),除了大夫的气管切开预案我们没同意,能用的都用了,医药费花了将近2万元,这样到了后期母亲病情基本稳定。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八(当年没有腊月三十),再过两天就是大年初一,母亲出院了。“老母亲不是一般的战士。”姐姐对同病房的病人陪护人员说,我的心情也是蛮高兴的。

或许是坐120救护车回家路上颠簸了,母亲到家有些兴奋,自己把在医院下的胃管扯下来了。当我冒着严寒跑了好几家药房手都冻僵了,终于买回胃管,准备找护士重下胃管时,姐姐试了一下,母亲居然能吃东西了!

母亲住院27天,回到家时手指甲长得老长。我拿起母亲那把大剪子,像从前一样给她剪指甲,母亲老化的指甲剪起来直掉渣。我一边剪一边想,母亲,以后儿子还会有给您剪指甲的机会吗?

2012年1月23日的春节,是母亲与我们共同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别大意了。”我曾这样提醒自己,所以春节过后上班期间每隔一天,我都要抽空去看望母亲。

2月4日星期六,我又去看望母亲。“你来了。”母亲看到我后说。这是母亲临终前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咱妈又发烧了。”哥哥表情严肃地告诉我。这是母亲出院后第一次发烧。

2月7日星期二,正月十六,早晨8点刚过,我正在卫生间洗漱准备上班,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急忙走到电话旁一看是哥哥家里的电话号码,心里咯噔一下,因为这几天母亲正在发烧呢!果然,当我操起电话,里面传来哥哥急促的声音:“咱妈不行了……”

当我与妻子打的赶到母亲家,还没进门就听到了姐姐悲恸的哭声。我急忙跑进屋内,哭喊着妈妈奔向母亲——母亲,我亲爱的母亲,已于8点10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去世时,我在内心里痛哭,此后一直感到心里憋闷着;母亲的去世,我已经没有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坚强”,我放声痛哭,这哭声既是母子真情的流露,也是我内心悲痛的宣泄……

为母亲料理后事的三天,就像是一场梦。

那天中午从招待亲朋好友的酒店回来,在母亲生活了19年的那间小屋,我让嫂子找出母亲那把大剪子作为收藏留念。看到这把大剪子,就会回忆起母亲,就仿佛看见母亲在床上用大剪子做针线活儿的身影。

2月11日,是母亲逝世后的第一个双休日。以往,吃过早饭是我去看望母亲的时间,这已经形成习惯。可是,那一天,我知道再也见不到母亲了,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子,那种滋味有生以来还未曾有过。家里是呆不住了,我匆匆穿上了羽绒服和外裤,奔向了寒冷的室外。当骑车走到街道十字路口时,神情恍惚的我,竟把绿灯看成了红灯,一个人呆呆地停在了马路上。待缓过神来,忽然觉得怎么这么冷呢?再一看,原来出门时,没有换厚毛裤,里边只穿一件薄羊毛裤就出来了。

在这以后的双休日,每天上午我在家都坐不住,有事没事都要往外跑,临近中午回来心里才踏实安稳,感觉好像又从母亲家回来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两个多月。

上下班途经学府路母亲家的楼旁,不由自主地总要朝母亲住的那间房屋窗口张望。此时此刻,多么想再看见母亲那熟悉的脸庞,可是窗口早上是空空的,晚上是黑洞洞的——母亲不在了,泪水止不住在脸上滑落;多少次,睡前想起母亲,只能任泪水流淌……母亲,汇集所有的语言,无法诠释儿子对您的爱,无法表达儿子对您的怀念——

您如蚕,桑叶为食,吐丝为稠。绵绵不尽的蚕丝,是您在为我们织就遮风挡雨的衣裳,呵护如丝,时刻挂心上。

您如莲,默默绽放,卓卓其影,幽幽其芳。儿女是您拼尽一生的莲蓬,莲的荷叶,护着子女成长。莲蓬子已成,荷叶却老,水底伊莲,空了心透其凉……

写在2012年5月母亲节

修改于2021年5月母亲节前夕 (此文原稿收录作者2018年出版的作品集《瞭望者》)

供稿作者:郭志民(原营口日报记者)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截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母亲节 营口

上一篇:又一春诗社诗友庆五一诗词作品选——专题作品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青青橄榄
序言
    《青青橄榄》专栏序言
      我们之所以称其为《青青橄榄》专栏,是因为橄榄的别名分别是青果、谏果、 忠果 、 福果。 称青果,是因为果实尚呈青绿色时即可供鲜食而得名。性平,味甘、涩、酸。清热,利咽,生津,解毒。其青又同情谐音。称谏果,因初吃时味涩,久嚼后,香甜可口,余味无穷,比喻忠谏之言。称忠果,是劝人忠诚老实。称为"福果",是海外华侨起名,以表达眷恋之情、祝福之意。
      因此,期望广大作者,在本专栏撰写昨天的“橄榄”,言其心、述其情、谏其言、守其爱、祝其福,以飨读者。
    青青橄榄《读·析·悟》专栏序言
      为拓展文学视野,本编辑部在青青橄榄开设《读·析·悟》专栏。欢迎广大读者撰写如下内容的稿件
      1 读书鉴赏与分析
      2 影视剧观后
      3《青青橄榄》发表的文章分析、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