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口专访 > 正文

炸不断的“电话线”(海丹青专访作品选)

——一名抗美援朝老军人赵振声的入朝回忆录

海丹青

分享到:
2020-11-07 07:26:00   来源:营口之窗   点击:
“我就是一根‘炸不断’的电话线,我要把革命的‘电话信号’传递下去,传给我的后代、传给更多新中国的接班人。”——赵振声


(营口之窗“专访”  海丹青)世上本没有刀枪不入之人,唯有坚不可摧之意志,是为生命之永存。

年近九旬的赵振声老人,在70年后的和平中国,回忆起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友,心绪难平。“与我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没有居功自傲的资格。如果说在战争中幸存是一种获得,那我甘愿把这种生命的获得,重新投入到建设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去,我要替我的战友们好好地看看新中国、看看他们鲜血灌溉下的土地,如今已是何等辉煌的山河!”


从16岁入朝参战,到18岁光荣入党,再到与敌军日夜焦灼鏖战到食不果腹、赤足追击,他从来没把艰苦看做是痛苦,而是把这些看做是对敌作战的必须。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与条件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物资供给、武器装备等等方面的资源配备根本不对等,我们志愿军拼的,就是意志!”赵振声言语铿锵,虽然这言语中带着年迈的气虚和微颤,但是气势丝毫未减,手里紧紧攥着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章变得温热起来。

时光回溯70年,1950年10月深秋,中国人民志愿军昂扬挺进朝鲜,援战卫国。家国情深种种,都背负在沉甸甸的行囊与满腔的报国热忱当中,誓以生死之度外,荐赤子忠国之心。

永远不忘张师傅

踏上朝鲜的国土,16岁的赵振声对于战斗的凶险,自己头脑中并没有太多概念。在他为即将参加人生第一场战役而感到欣喜难抑的同时,心里想的,是“自己这个学文化并不多的‘新兵蛋子’,到底能在部队里做些啥?”曾经只会“打猪草、踩田埂”,只念过几年私塾的自己,在面对着庞大的入朝部队之时,突然感到了一丝茫然与不安,“我,能行么?”

出身农民家庭的赵振声,从小是在大山里“跑”大的,聪明机灵,骨子里还带着一份不服输的“孩子气”,部队首长看在眼里,很是喜欢。

“阵地上接电话线的工作,需要灵活机动的战士来做,就让那个赵振声来学一学接电话线吧!”部队首长的指派,让赵振声开始有了学习一技之长的机会。从此,赵振声就跟随着一名张姓的电话接线员频繁来往于各个阵地之间,这名张姓的战士也就从此成为了赵振声没有正式“拜过师”的师傅。他少言寡语,却十分热心。把小振声带在身边,如同带着自己亲生的弟弟。物资匮乏的时候,把食物留给赵振声吃;战争焦灼的时候,让赵振声留在后方,自己到前线阵地去接线。多少个战后的夜晚,借着皎洁的月光,张姓战士手把手地教会赵振声如何接电话线……他教授赵振声有关于电话接线的字字句句,也如同山间流水般,常年不断地涓流在赵振声的心间。

“直到他牺牲,我都没有来得及问一问他的全名,甚至都没有认认真真地叫过他一回‘师傅’……他总让我们叫他‘张师傅’”,这位让赵振声终生难忘的张姓战士,最终只能以“张师傅”的名义,成为他记忆中的永恒。无法弥补的遗憾,让赵振声老人在年近九旬依然潸然落泪,“战争是残酷的,很多战士,到了牺牲之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很多战友我们只知道他们的小名,甚至有的,我们只知道他们的外号(关系好的战士们相互称呼的昵称)……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他。”

此时的赵振声老人的脸微微泛红,瞬间的悲伤,让他的血压有些升高,提起这段记忆,他掩面而泣,采访一度被迫中断。

人体通电保信号

张师傅牺牲后,赵振声担起了阵地接线的任务。凭借着张师傅曾经“手把手”指导过的经验技术,赵振声一次又一次在枪林弹雨中成功接通了被炸断的电话线,让志愿军作战前线与指挥部之间保持着联络的畅通,一次又一次为取得胜利接续上“一招致命”的关键性战地部署信号。

久而久之,阵地越发缺少不了赵振声的存在,然而伴随着战事的频繁,赵振声也不得不“带一名徒弟”,来为接线工作补充力量。那是一名来自通信班的战士,名叫张福友(根据老人的口头描述复述此名),用部队首长的话来讲,赵振声在阵地上‘窜’惯了,了解地形,也技术娴熟,够机灵,就让他带一带张福友。此时的赵振声,已经在阵地接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无论是炸断的电话线、还是其他的故障,他都能够游刃有余,手到“病”除。然而,在赵振声看来,阵地接电话线这项工作却是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很多时候遇到的情况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人是思维往往是令人意外的。”赵振声回忆起自己在阵地接线的场景,认为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是怎么把线接好的,炮火就在头顶上飞过,根本不给人时间考虑该怎么处理。“在那个紧要关头,往往依靠的就是熟练度和潜意识。”赵振声回忆说。

就是这种潜意识,让赵振声的接线工作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第三次战役时,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更加强化了飞机轰炸的进攻力度,在一次持续了几个昼夜抢夺高地的战斗中,我方阵地上的电话线在3天内被炸断了38次。最艰难的一次,几分钟内电话线就被连续炸断2次。“这一次我去,你负责指挥我!”张福友这一次主动请缨去阵地,让赵振声有些迟疑,毕竟张福友的经验不够,而且年轻,万一……,看赵振声有些迟疑,张福友急了,“别犹豫了!你指挥我,要不如果你牺牲了,我也不会指挥别人啊!”说着,张福友抓起工具包,就往外跑。赵振声一把抓住张福友,“快去快回!随时联系!”说完,一把抓起一捆扎好的电话线,使劲困在了张福友的腰上,他担心张福友会因为电话线不够用而来回往返于阵地,增加威胁生命的风险。然而,他们俩谁也没有想到,这一长捆儿电线,竟然没够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赵振声心急如焚。突然间,他一直紧攥着的接线员专线亮起了红灯,“是张福友!”赵振声瞬间接起电话,对面果然传来张福友的声音,“师傅!线不够用啊!咋办啊!”

“啥?!那么长还不够用?!”赵振声的头上一下子空白起来,耳边仿佛有上万只蜜蜂在盘旋。“差多少?!”他焦急万分。

“差一人多长!”张福友的声音已经沙哑了。

“差一人多长……一人多长……”,面对着物资的匮乏,赵振声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找到一根一人多长的电话线!这可怎么办!

“师傅,快啊!想法子啊!”张福友快急哭了。

就在此时,赵振声灵机一动,忽然想起曾经自己的第一任师傅张师傅说过的一句话,“战场上如果没有条件接线,你要记住,人体也可以导电!”对啊!人体可以导电!赵振声马上告诉张福友,“福友!你听我的,把两端的电话线绑在你的手上和脚上,人体可以导电!”

“好嘞!马上!”张福友一瞬间,仿佛被注入了强心剂,按照赵振声的指导,照做了。

这根“横卧”在炮弹横飞中的“人体电话线”,在战斗即将结束之前的几分钟之内,通过微弱的电话信号,将指挥部的战略部署传递到了最前沿,在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夺取高地的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电流贯穿于身体的感受,虽然赵振声没有亲身体验,但,那电流却如同丝丝触动着他的心弦。“如果不是当时情势危急,如果不是我和福友离得太远,担心延误战机,我想,我一定亲自卧在那里当电话线,而不是让他卧在那里!”时至今日,赵振声仍然为平安归队的张福友捏了一把汗。“电话电流虽然微弱,不能对人体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当时的炮弹再次落在那个位置,张福友恐怕会牺牲。如果他牺牲了,我一定会把他的家人视同我的家人一样照顾!”赵振声在过了70年之后,再次想起自己的这位老战友,语气中充满了想念与感激、泪流满面。

战役的胜利,让张福友荣立二等功,18岁的赵振声因此荣誉入党。

“因为你的指导有方,所以给你荣誉入党,振声,入党的荣誉是最高荣誉,你是全连最小的党员,希望你能明白入党后的担子有多重。”连长对赵振声如是说。

伴随战事的深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了第三次战役,赵振声所属的部队被派驻到防御战线西线的马良山开展积极防御。与东线上甘岭区域部队相互策应,日夜不停地挖坑道、修筑地下工事,经历着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雨点般的疯狂扫射与轰炸。地面上,是敌方每平方米之内就投放2颗炸弹的高密度轰炸,地面下,是近万人猫着腰、弓着背,连上厕所都不允许走出去的密闭坑道。坑道内空气稀薄、人多气味很大,有的伤员伤口溃烂了,没有药,伤口化脓散发出陈陈恶臭;战士们身上开始生虱子,没有食物、没有水,缺人、缺弹、缺粮食。物资供给补给不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战士病死、饿死,有人得了疟疾,不停地打摆子。

“非常艰苦、残酷,某些方面比长征还难,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叫苦、喊屈,大家心里都明白,只要打倒了美帝国主义,我们的生活才能和平美好,我们的祖国同胞才能幸福!”

手捧着入朝参战时的一只旧茶缸,赵振声的手越攥越紧,“我就是一根‘炸不断’的电话线,我要把革命的‘电话信号’传递下去,传给我的后代、传给更多新中国的接班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截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老军人 回忆录

上一篇:向侵略者,开炮——海丹青“营口专访”
下一篇:营口科技局长介绍如何提高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