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营口专访 > 正文

经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时尚

营口新版评剧《李三娘》进京展风华“震惊四座”

海丹青

分享到:
2018-07-14 06:46:00   来源:营口之窗   点击:
营口市文化音乐港城“营口会客厅”第四期掠影——新版评剧《李三娘》“进京赶考”,地方文化改革硕果“叫座又叫好”,经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时尚。

梨园留香千载,春来秀满乾坤。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季”,中国梨园的“春风”姗姗来迟。但这迟来却并不遗憾,更多的则是久违的期许得以实现的快慰。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颁布以来,藉由着党的十八大指示精神以及“十三五”规划对于文化产业的激励与支持,戏曲院团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创新,伴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地方戏曲文化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出了戏曲经典文化在新时代下的鲜明气质与文化内核,以富有时代活力的磅礴姿态,演绎出了富含地方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品牌。

 营口,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坐落在渤海之滨的“文化音乐港城”,将戏曲作为音乐文化当中的重要分支加以精雕细琢,令其璀璨生辉,独树一帜。

 

(图片来自网络)

2018年7月13日夜,北京长安大戏院里掌声雷动,来自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观众都在为同一场演出悸动与感慨,“好久没有这么酣畅地听一场戏了!过瘾!”、“中国戏曲的精气神儿,又回来了!”很多在京票友和专业戏曲工作者兴奋地说。

“听完之后,我真想也上台唱上一段!”一位双鬓斑白的老人看过演出后,眼眶湿润了,“我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样经典的文化再现,知足了!”

13日当天,营口市“文化音乐港城”第四期“营口会客厅”走进北京,带着地方评剧事业改革创新的捷报,带着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的“新枝”,来向全国人民呈报“答卷”,一展芳容。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筱俊亭亲传弟子、新版评剧《李三娘》女主人公饰演者——王筱评;北京评剧戏迷发展促进会会长——高志生;国家二级演员、洪派女小生刘连英;原营口市评剧团团长、营口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版评剧《李三娘》策划、艺术顾问——蔡永凯等做客会客厅,畅谈文化改革的艰辛与收获。

当晚,由营口市委宣传部支持并策划,营口市艺术剧院倾力打造的筱派新版传统评剧剧目《李三娘》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作为营口市艺术剧院在文化改革后的首次进京演出,新版评剧《李三娘》可谓是荟名萃、集大成。20年前,传统评剧《李三娘》在营口大地上唱响,多年来,从昆曲《玉兔记》,到折子戏《井台会》,再到今天观众眼前的新版筱派评剧《李三娘》,这部经典剧目经历了从创意、到制作、再到演绎等多个方面的创新与开拓,也凝聚了以筱俊亭先生为代表的广大戏曲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气质与精神。现在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的《李三娘》,板眼张弛有度、唱腔字正腔圆、扮相灵动欢脱、演绎入木三分,称得上是经典文化的上乘之作,演绎出了时代的灵魂。她以营口文化改革先行者的姿态,登上了国家舞台,将地方文化改革发展的硕果交给全国的观众来检验。一场地方评剧作品的“进京赶考”,一部“枯木逢春”后的厚积薄发之作,震惊四座,令人“叫座又叫好”!

 

尊重历史的传承

营口,与众多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城市一样,经历过风霜的洗礼与时代的变迁。时代的洪流荡涤着破旧立新的微尘,更在匆忙之间冲刷着那些珍贵的历史的遗珍。“不能让新文化丢掉了民族的根,不能让经典文化的‘脸谱’失去了原本的色彩”,为了将曾经扎根在营口热土上的经典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营口市委宣传部博采众长、汇众智、集众意、聚合力,充分激活营口本土文化人才活力,最大限度释放地方艺术院团发展能量,立足于发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高度与政治站位,率先高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不流于世俗、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振兴发展城市建设的规划之中,坚定不移地坚守着以戏曲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守护着这一片文化的清流从不曾离开。

唤起文化的觉醒

如果说中国戏曲曾在“冬季”沉睡,那么还有多少传统文化也曾这般沉睡,或是仍在沉睡着?在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营口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工作者们始终探寻着新的答案,以深耕细作的作风,以事必躬亲的姿态。如果说营口地方评剧的复兴只是沧海一粟,那么扎根在营口大地的传统文化遗存的重燃也已灿若星辰。清末民初的“小红楼”以及当时红极一时的梨园先贤及其弟子的气韵与唱腔;流淌着望儿山脚下亲情血脉的辽剧的风韵与风华;浸润着时代烽烟依然栩栩如生的传统面塑;拓透着中华气韵刚柔相济、万钧凝于分毫的剪纸艺术;满溢着千百年滨城人“煮海赋诗”、“把酒酹月”情怀的路家老店玻璃牛;凝萃着时代旋律的第一架三角钢琴的问世以及迄今为止依然频繁如旧的北方地区乐器供应贸易……文化的羁旅总能见月明,营口作为有着70年乐器制造发展史的“乐器之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继重燃的映衬下,以新版评剧《李三娘》古本新唱的方式,唤起了地方戏曲文化的觉醒与重生。

 

   

   萌动改革的新生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自地方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营口文艺院团经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凤凰涅槃得以重生。自2009年由原市青年京剧团、评剧团、歌舞团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组而来的营口市艺术剧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帆,秉承着原有院团的干劲儿与作风,承前启后、一鼓作气,在文化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吹响了营口文化改革的“冲锋号”。从2010年开始,营口艺术剧院就凭借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先后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创新项目”、“全国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总做突出贡献单位”等殊荣。2015年,营口艺术剧院还作为营口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企业被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党和政府的扶持,让营口地区的文艺工作者们感受到了“艺苑春暖”,他们抛却改革的“阵痛”,在逆流中坚守基层文艺工作一线,为优秀传统文化“墩苗”、“灌溉”,巩固优秀艺术人才的同时培育文艺新人,以坚守文艺清流的执着与虔诚,在文化改革急难险重的战役中锻炼提高文艺才能,在文化改革发展稳定的广泛实践中承载重任、担当使命:剧院艺人集体创作的音乐、歌舞作品多次获得文华奖、音乐剧目《那山 那海 那片情》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剧院更因其独树一帜的演出风格与优秀表现,代表中国赴阿尔及利亚参加第43届穆斯塔奈姆国际演剧节文化交流并获得多项重要奖项。营口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温暖催生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枝”,虽前所未有,但一鸣惊人。

 

        经典潮流“逆袭”取胜

古本评剧的重新改编,新版《李三娘》的隆重再现,不仅是营口地域文化发展的“胜利之帆”,更诠释着以营口为代表的地方文化改革的主流方向。在当前快节奏的纷繁复杂的众多浮华潮流中能够“逆袭”取胜,营口靠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魅力,更依靠人们内心中追求“真善美”的返璞归真。“经典的才是最好的”,《李三娘》的演出博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不仅仅源于演艺人员的精湛功力、配乐的精巧精当、回场衔接的浑然天成、情感雕琢得灵动传神等等,更多的是剧本中的传统人物所拥有的“励火成金”、“淬火成钢”的坚强意志与民族精神,像一股清泉,荡涤人心。

 

观众的鉴赏力是最好的评价标准,即便时代的潮流千变万化,所谓时尚的“荟丛”如何缤纷繁杂,观众的鉴赏力却始终是澄清无染的。营口新版评剧《李三娘》让观众“叫座又叫好”,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潮流的冲击下得以脱颖而出,展现出了超乎意向的魅力与风采。这是群众意志的选择,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经典文化才是不朽的时尚,而作为经典文化的传承者,每一片承载它的热土,都肩负着神圣使命,路远且坚。

        营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薛静到京为演出助阵,并与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副主任、副总编辑杨帆、营口市委宣传部艺术科科长潘晓威、营口艺术剧院董事长高峰一起,与工作人员及演职人员在现场合影。

(图片提供:营口市委宣传部、营口新闻传媒中心、营口市艺术剧院)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评剧 风华

上一篇:专访双笔书法家褚铭泉:南通和营口都是我的骄傲
下一篇:营口教育史上一件惠民大事,营口市存志学校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