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特殊的经历 宝贵的财富——营口之窗征文读后感

王殿勇

2024-02-28 08:00:00   来源:营口之窗   阅读:

(营口之窗“营口故事”)特殊的经历 宝贵的财富

——营口之窗征文《太平沟水库有我的故事》读后感

王殿勇

《太平沟里有我的故事》这篇文章,是以修水库的事件为背景,写当年“下乡知青”在农村广阔天地及其艰苦的环境下,锻炼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虽然篇幅不长,却是一篇内容丰富,有深度,有厚度的大块文章。里面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多少有点现实版的保尔柯察金所经历过的生活苦难。不失为一部感动生活,让人荡气回肠的好文。

文章以震耳欲聋的炮声为开头,从工地上那惨不忍睹的生活环境和艰苦的劳动困境写起,再续写初春二月,天寒地冻,十二个青年一起跳进寒冷刺骨,接近冰点的水里像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那样,用身体搅拌水泥的过程,表现出“知识青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最后写到农村青年小陆在排哑炮出现意外的情急之下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又进一步的展现出那一代的年轻人勇于担当和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中间还穿插的描述了他们因饥饿所困扰而做出了一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充分说明“知青”也是人而不是神的一面。还有那一段当时不被看重,而后来又悔之晚矣那青涩萌懂的爱情,都是那么的有血有肉,朴实无华。尤其是他们居住的农户家的小女孩儿在突发急性阑尾炎,危在旦夕,命悬一线的紧要关头,哥几个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搜肠刮肚,不顾一切的为她凑钱救命的情景以及康复后的小女孩儿返璞归真,用她那最朴素最直接的方式来报达恩人那真切感人的画面,酣畅淋漓的揭示出人间有大爱,处处见真情那强烈的振憾力和感染力,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无不为之感动,几乎是情不自禁,热泪盈眶的看完了此文。

我是个农村人,对那个环境真是太熟悉了,文中所写的每一件事情就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我虽然没有亲历过千军万马齐上阵这样浩大的工程,但正像文中所写的那样,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处是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一片欢乐祥和的气象。我们公社和全县其它公社一样,每年秋天和上冻前的一段时间,都要搞农田基本建设,按照公社党委要求,生产队都会派出去一大批的人马去公社指定的坡地修梯田。我那个时候正上中学,也是一到那个时候学校就放农忙假,帮助生产队搞秋收,那时候工地上和文中写得一样,一日三餐都是高粱米干饭,清汤寡水的大白菜,萝卜丝汤,所不同的是没有定量,管够吃,也不分年龄体力和能力的大小,每人每天都是十五六个工分,有很多拖家带口的老爷们儿都不愿意舍家撇业的去外地干活,我们这些年轻人轻手利脚,没有家庭负担,又爱凑热闹,也是为了在工地上能吃顿饱饭,便利用这个可乘之机,跟着修梯田的大队人马一起去工地上干活了,常常一干就是二十多天,那时候我们去的地方,多数都是大山沟里,干活时年轻力壮,又是同龄人比较多,一天到晚,有说有笑的也不觉得太累,就是居住条件苛刻,不是房子破旧,就是窗户漏风,晚上睡觉时,往往是身上烙得要命,头上冻得生疼。我曾经去过的一个农户家里,就属于这种情况。比这更糟糕透顶的是他家的地势低洼,屋内阴暗潮湿,炕上总有跳蚤,专咬生人,每天晚上都被咬得疼痛难忍,又无能为力,为了稍微缓解一下这种尴尬的局面,我就在睡觉前,用铁锹去灶坑里搓一些带火的灰,堆放在炕沿根下,这样就可以防止地上的跳蚤再跳到炕上,有时还能听到被火烧着了的跳蚤发出嘎嘣脆的响声,闻到一种难闻味道,感到特别的解气。

尤其是在1978年的夏天,刚参加完高考的我,在生产队里还没干上几天活,队长就让我跟着大队临时组合的基建队去松山峪修水渠。我是春天才从苏子峪大队跟着家人搬到杨屯大队东房身小队的,这个小队的人口少,算我们家一共才十户人家,又没有多少劳动力,会干瓦匠活的人更是微乎其微,队长知道我曾经帮助本小队的一户村民家盖过房子,也多少会砌点墙,硬是矬子里拔大个,滥竽充数的把我塞进基建队里,我也是临危受命,不得不来,可是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这个队伍里一共有二十多人,都是一些久经沙场,能征善战的老将,领队的头目叫苏云山,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还有一个叫王传仁的,其他的人我都不太熟悉,干活之前他们都夸我是年轻有为,这么早就学会了一门手艺,有了吃饭的技能。碍于生产队长的面子,我又不便于说破,只能是硬着头皮扛下去,跟着他们一起搬大石头砌墙时所面对着的那种压力,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尽管劳动强度大一点,苦一点,累一点,还是能免强应付的,等一用钢钻按照施工要求,将表面不规整的大理石凿出长方形的一个平面时,我这个破灯笼一下子就漏蜡了。其他的老师傅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块大石头搞定。而我手握钢钻,在铁锤子的击打下,石头上直冒火花,就是不出活儿,在30℃左右阳光的烘烤下,浑身上下冒的汗珠子比凿下的石头渣子还大。这时那个叫王传仁的前辈,一看我是个生手,不咋会干,就手把手地教我,先用压斧把大致的轮廓形状做出,再用钻子一点点的凿拨,这样下来,速度一下子就提升了不少。后来随着时间推移,技术也越来越熟练了,等这项工程下来,我不仅学会了凿石头的技术,就连砌墙的功夫也大有长进。不过手上全裂开了大口子,脸上和身上也被太阳晒得油黑铮亮,还脱了好几层皮,回来后,有很多人都有点认不出我了。假如我那时若不是去上学的话,有朝一日,也会成为一个靠这门技术吃饭的手艺人,在农村生活,大富大贵不敢说,要说与我现在的生活相比,那是绰绰有余。

不过,有了这一段的艰苦磨练,它竟锻炼了我的意志力和耐力,也成了我日后工作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底蕴。每当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我一想起在农村时的那段经历,立刻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就像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对他母亲说的那样,“有您这碗酒垫底,我什么样的酒全能对付。”记得在营口市无线电器材厂上班时,我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电镀车间电器维修工作,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车间,但是设备种类繁多,其中电镀工序就有四台电脉冲电源箱,一条半自动生产线和两台离芯烘干机;化镀工序有一条全自动生产线,两台全自动离芯烘干机;而沾锡工序还有三台韩国产的全自动沾锡机和和一台振动筛子。这个车间的工作性质除了化镀线的工序外,另外两个工序都是三班倒,人休设备不休,这些设备由于长期的超复合的疲劳运行,经常出故障,维修量很大,常常是按下了葫芦,瓢起来,弄得我像店小二似的一天到晚的被人传唤着,为了保证车间的正常生产,设备必须做到随坏随修,白天无论咋忙还都好说,可在晚上睡得正香的时候,一听到传呼机的响声,比听到狼叫声都恐惧,不管是否愿意,立马就得起来到车间维修,那滋味很不好受,有时真想打退堂鼓换个工作,但一想起当年在农村时半夜三更起来扛苞米秸秆时的一段经历时,工作中所遇到的任何苦和累都不是事儿了。包括后来被调到变电所时,机加工车间有一台老式穿孔机坏了,我和变电所的师傅们修了好长时间也没修好,当时有很多人都建议我别在这台破设备上浪费时间了,这台设备是死耗子,没整了!修到啥时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干脆让厂领导找生产厂家来修算了,可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最不怕的就是吃苦受累,又是个付高级工程师,不修好这台设备与面子上过不去。所以一连几日,我都茶不思饭不想的一门心思的琢磨着这台设备,把高频板卸下后对每个片子反复测量,结果是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我把这台设备硬是给修好了,当时把车间主任乐得千恩万谢,特意到外面为我摆酒设宴,年终时还给我备了一份年货。

该文作者只所以天赋异禀,能成为集诗歌,散文,小说这些才华为一身的高产作家,并在营口之窗栏目中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堪称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如行云流水,妙笔生花,是这个栏目里的台柱子。我想这大概都与作者本人在农村那段鲜为人知,且又超乎寻常的一段人生经历有关吧!如果没有这段痛彻心扉的人生体验,即使再会写,笔杆子再硬,也不一定能写出像这样既接地气,又充满着正能量的文章来。因为大作家莫言曾经说过,他所有作品的灵感和素材都来自于从小给他苦难的家乡,高密市黑土地上的那一段的人生经历,没有那种经历,所有的作品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经不起任何推敲。我衷心的希望能看到李老师他更多的作品,以此来做为我对阅读的喜好和生命旅途中的精神食粮。

供稿作者:王殿勇(营口)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之窗 征文

上一篇:营口:那一年那一天,红旗漫卷辽河两岸(元宵节)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