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只有岁月才能相告——营口之窗网知青征文

杨岱

2023-12-07 07:49:00   来源:营口之窗   阅读:

营口之窗网(我要分享“营口故事”)只有岁月才能相告

作者:杨岱

记得清清楚楚是在一九六八年九月二十五日那天。几天后,国庆节和中秋节将接踵而至,不言而喻这正是秋收时节。我和我的同窗八个男生和八个女生,一起分到复县老虎屯公社马圈子大队一个小山村插队落户。    

俗话说:“三春没有一秋忙。”到了青年点的第三天,我们出工“下地抢秋收”,“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开始了!”具体的的农活是“剥苞米”。这个活干起来并不复杂,不过,当你不停地一稞接着一稞,把被晨露浸湿的苞米剥下来时,一会儿功夫,你的胳膊,衣服袖子,上衣前襟,鞋子,大半截裤腿都被露水打湿了,这时就觉得被露水熥的浑身真的难受!太漫长的半天劳作,好不容易听到老队长收工的喊声了,停下了活计,站起身来,擦擦湿漉漉的手,这时才知道,手为什么隐隐作痛,原来手是被湿苞米皮磨的露出嫩肉了。    

这些日子,走在收工的路上,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割倒的苞米,我心想这什么时候能剥完那。有一天过晌,一位牛把式大叔,赶着吱吱作响老牛车,吆喝一声把车停下,把鞭子别在腰带上,蹲在我剥完玉米垄沟前,用他那长满老茧的手,像拣宝贝似的,把玉米一个一个的往土篮子里捡,然后再倒在用玉米杆子围成的车厢里,这时他对我说:“青年,你们来了可给咱屯子添劳力了,今年的收成好啊!”我听出来了,他说这句话时,是多么高兴。每天剥出多少苞米,就要全部拉回场院,他们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有时候需要贪黑。有一天,在不经意间,我看到金灿灿的苞米,堆在场院像小山一样,我渐渐地懂得了牛把式大叔的情怀,我也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大约一个星期后的一天傍晚下工回来,只见老队长在青年点门前等着我们,他身边的地上放着一堆崭新的铁锹,镐头和土篮子。“青年,(小队的队长和社员,都称我们“营口青年”,后来就把营口省去,称“青年”。刚去时不知道我们的名字。)明天开始和队里的青壮劳力上山治山,早晨在生产队门前集合,打旗,一起出发。”这是我们生产队长的动员令和生产作业安排。    

这里的生活习惯是晚上睡的早,起的早,下地早,收工晚。第二天,天蒙蒙亮我们起来不多时,就听见生产队集合的钟声敲响了,我喝了碗格子粥,拿起自己的那件工具,跑到集合地点跟随治山大军出发了。第一次走出小屯子至今我还记着,这段约二里多长,高低不平的山路上,满是硌脚的那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来到了准备治理的山上,极目远眺,远处一个连着一个大小山包尽收眼底。脚下的感觉是薄薄的一层土,很不均匀的覆盖在乱石头的上面。这一刻,我恍然发现,我们的广阔天地,是丘陵性质的地形地貌,真的有些贫瘠呀!    

还没来得及多想,就听到远处的大喇叭里传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毛主席语录歌,不远处拉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农业学大寨”,再往山顶上一看,几面红旗迎风飞舞,不用说,在我们面前就是一个“熔炉”或是一个“战场”。    

分了任务就开始干起来,凡是劳作都有程序,治山也是一样,先翻出宝贵的土放一边,然后起石头,再按山势走向划线,打地基,砌墙,回填,平整,验收,评分。青年也不例外,按照完成合格的延长米记工分,绝对彰显“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政策。    

两天干下来,手磨出了水泡,锹,镐都不听使唤了,我真没成想广阔天地的活这么繁重,这时我们都有个共同的感觉“想家了!”老队长看出了我们有些消沉,吃烟时和我们坐在一起,听他给我们讲:“我从部队转业到农村,和你们现在一样,农活啥都不懂,更谈不上干,怎么干都不出活,还累的够呛。孩子们,这不您怪你们,你们学生缺乏锻炼,体力要锻炼,农活要慢慢的学。”听了老队长这像长辈,像老师一样语重心长的话语,给我们增添了信心和力量。经过虚心学习,我们的劳动成果在一米一米的向前延伸。    

一个多月以后,天气渐渐转凉,治山大军就要收兵下山了。这时我仔细的环顾一下,上山时那座乱石满山,坡陡无形的荒山,眼下它已经是一座标准的“外撅嘴,里流水,保土壤,壮地墒。大寨式的标准梯田。”看那!它的土平平展展,它的堰逶逶迤迤,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然而,它又无可争议的证明,大自然是可以改造的。这一刻,我看到了那有着一张黝黑脸,粗糙的双手,甚至不善言表的农民,他们有着能吃苦耐劳,善良勤俭的高贵品德,他们是改天换地的主力军,他们世代相传的淳朴的民风,如同一股山风在我身边轻轻飘过,我由衷地喜欢上了他们。尽管岁月流逝,难忘的知青生活,是我生命的刚刚开始,这段重要时刻,隽永在我的心中,它是我在人生道路上,读过的仅有的一本无字的书,走过的是只有岁月才能相告的路,厚重的书里记录着:治山时老队长耐心地教我,我又用自己的双手,铺下了的第一块坚毅平整的基石,只有岁月才能相告,这块基石原来是生命中,一块璀璨的瑰宝。(此文曾被《营口知青回忆录》选用)

作者简介:杨岱,1968年9月-1977年1月复县老虎屯公社马圈子大队知青,1977年1月-1991年7月营口市橡胶厂工会干部,1991年7月-2001年7月,营口三征有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有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散见于市报刊杂志及各公众号上发表。

主审简评:读了杨岱大姐回忆知青生活的文章,感同身受。六十年代末期,社会物质生活十分贫乏,但是精神境界较高,广大知情相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满腔热血,一颗红心,奔向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付出青春力量。杨岱大姐作为68届的下乡知情,背井离乡,在艰苦的农村度过了将近十年的时光,实在是难能可贵。也许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历练,培养了她后来的优秀品质,使她成为了一名企业领导。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她参加了改天换地的创造,亲历了千辛万苦的磨砺,也让她看到农民生活劳作的艰辛,学到到了农民能吃苦耐劳,善良勤俭的高贵品德。

杨岱大姐的回忆文章,语言淳朴,叙述简洁,语气平缓,情节感人。读起来让人觉得非常实在,即表达了自己作为那一代人朴素的思想情怀境界,又没有高谈阔论的虚假空洞,即再现当年的苦辣酸甜,又有苦中作乐的浪漫,充满了正能量,是一篇值得推荐的好文章。希望读者能够喜欢。

——主审

供稿作者:杨岱(知青,68届 复县)

本期主审:张志刚(知青,特约主持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知青 征文

上一篇:《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营口之窗网知青征文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