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吃坑水——营口之窗网知青征文

谭亚南

2023-10-08 07:10:00   来源:营口之窗   阅读:

营口之窗网(我要分享“营口故事”)吃坑水

文/谭亚南    

1970年8月2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初中只念了一年半书的我成了下乡知识青年,插队到盖县青石岭公社赵家窝棚大队。这里地处盖县北部,东临哈大公路,西面沈大铁路由此向南穿过,交通比较方便。青石岭公社下辖16个大队,地势东高西低,东面有山,西面洼地。赵家窝棚大队就在靑石岭公社西南一隅,这个大队只有两个小队,大约有100多户,300多人,以水田为主,特别艰苦的是:全村没有一眼水井,吃水是靠人工挖的一个大坑蓄积,饮水做饭全靠它。有人会问,为什么不打井呢?原因是这里地势太低洼,地下全是苦涩的盐碱水,打不出来能供人饮用的淡水。真的是没有自来水吗?要知道,那时候已经是1970年啦!今天说给年轻人,感觉不可信吧?是的,距离赵家窝棚再往西两里地,是国营西海农场,因为是国营单位,那里就有自来水。两厢对比,更加显示出赵家窝棚的贫穷落后的面貌来。不仅如此,村里全部都是土路,下雨时泥泞难行,村民饮水坑就设在村子中心,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20米,敞口,无遮无栏,黑泥围坝,人工修挖堆叠而成。水的来源于上游水库,水田浇灌,生活饮水全靠春季种地时把库水引入大坑。这是村民唯一的饮用水,一年四季任凭风吹雨浸,从水库到村子有十多里的沟渠,根本谈不上卫生不卫生,流进大坑的就当做生活饮用水,流到稻田里的就是灌溉水,偶有鹅鸭戏水,就靠村民吆喝驱赶。有一年雨季,连续不停地下雨,村里是一片泽国,饮水坑泥水路已经彼此不分。村民早就见怪不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照旧使用。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知青,从前没见过这种景象,劳动的艰苦自不必说,这长着水草,游动着浮游生物的水看着就令人恶心 ,这和着水生物的水做出的饭怎么下咽? 百般无奈,男同学就轮流去两里地以外的西海农场挑水,开始几天,每个人都去挑过水。可是没有坚持多久就泄气了。生活真能教育人,不知是谁想到用白矾处理这种水。中学一天化学课没学过的“知识青年”,竟然有人懂得用白矾消毒。于是,立刻买来白矾,把白矾夹在一根木棍上,把大坑里弄来的水倒在缸里,然后用夹着矾的棍子反复搅动。还真的有效果!只见几分钟后,缸里的水面上就漂浮一层像棉絮样的东西,等到这些东西沉淀以后,我们就可以做饭饮用啦!这个活儿,青春年少的我们就经常做过。这就是我们当时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第一课吧!  

往事不堪回首啊,现在好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村通公路,过去的“泥水路”,如今全都变成了水泥路,也有的黑色沥青路面通乡镇进县城。上游水库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浇灌下游农田,春天,农田阡陌纵横,大地铺上绿色的地毯;秋天,百里稻田又是一片金黄。这里的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红墙碧瓦的新农舍,普遍有汽车、摩托车和新农具。村里早已通了自来水,喝大坑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由此可见农业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实现。

和我一起下乡一起劳动的朋友们:你们现在都好吗?什么时候我们能一起回到第二故乡,品尝品尝那纯纯的天然的甘甜的水呢!

作者简介:

谭亚南、男、1970年营口市第五中学毕业、1970年8月盖县青石岭公社赵家大队插队知青、1976年营口师范学校毕业、营口环境保护监察局退休

评语: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农业的命脉。标准质量的水对保障人民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充足的农业用水对保障农作物增产丰收同样重要。作者恰好是我市环境保护单位的干部。通过从吃坑水到安装上了自来水连同原来的泥水路到变成了水泥路和柏油路的故事,真实可信,更加有着说服力。表明了现在的农村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会使人联想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要珍惜得来不易的成果,把治理原始性质的水污染与治理现代工业化水污染治理结合起来,不断巩固农业振兴的丰硕成果。

——王学东

供稿作者:谭亚南 (知青,70届 盖县)

本期主审:王学东(知青,特约主持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知青 征文

上一篇:生命的链条(小小说)——李同雁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