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西南河的变迁——营口之窗知青征文

孙成德

2023-09-13 01:50:00   来源:营口之窗   阅读:

营口之窗网(我要分享“营口故事”)西南河的变迁

——知青生活点滴

文/孙成德

公元二0二三年是老三届知青下乡第五十五个春秋。五年前,我和我的同学们带着思念之情重返了一次第二故乡。此次返乡我目睹了曾经生活和劳动过的复县土城公社土城大队的巨大变化。先不说沿乡公路平地而起的一座座农家小楼,也不说那远处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暖窖等等,仅仅站在小河的石桥上就让我惊讶万分。这还是当年的那条西南河吗?如今它变化得让我难以辨认,同时也勾起我当年在河中丢失一只鞋子的那段往事。

在土城大队东方红小队的正南,流淌着一条至东向西的小河,当地人称它为西南河。河宽约有百十来米,旱季和雨季时深浅不一。不知道河的源头在哪里,只知道这河弯弯曲曲经过付大大队和王家崴子大队流入西海。在这条河的南岸,有一片土地布滿了棉槐荊条,秋天成熟后是编织果笼和土篮的好材料,这条河也是社员和我们每天下田干活的必经之路。每逢雨季,上游河水冲击而下,使河面增加了宽度和深度。天气晴好时,总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河边洗衣裳,这个时候河的岸边变成了一个天然的洗衣场。不时传来姑娘们的嘻笑声,也会有她们的歌声在岸边回荡。她们忘记了一天的劳累辛苦,这种愉悦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方便行人过河,一块又一块的石扳连接着河的两岸,成了一座简易的可以踩着石头过河的桥,由于水流湍急,每当马车或者牛车过河时,赶车的把头们在这里不敢怠慢,往往扬起鞭子,高声吆喝着牲口才能顺利通过。就是这样,我们知青和社员们守着这条小河,每天过着日升而出,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

时间到了一九七一年的秋天。生产队安排我担任看山的护青员,看护庄稼。每天从山上往返青年点都要路过这条河。有一天我脱掉了才穿上不久的塑料底黑布板鞋,把它拎在手上,赤着双脚踩着石板一步一步地向对岸走去,突然一不小心,脚底一滑,将手中的一只鞋子掉在了河里,等我缓过神来,鞋子早被滚滚河水冲得无影无踪。可怜我的那双新板鞋就这样报废了。那双鞋当时的价挌是4元5角钱啊!写到这里也许朋友会问:这么小的金额怎么会值得一提?朋友,你可知道就这小小金额在那个年代,需要多少个工分才能换得来呀?

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如今呈现在我眼前的西南河和从前大不相同,河还是那条河,不同的是比从前变窄了,也变深了,在通往我们大队的南沟和南山的重要路段上,还有其它一些路口都分别架起了好几座钢筋水泥桥。光滑的柏油路面早就代替了沙石土路。如今不管车辆还是行人早就告别了光脚淌水过河的年代。我心中暗想,如果当年过河有现在这种条件,我的那双新板鞋,也绝不会因为丟了一只剩下一只留着没用扔了可惜的憾事了。

作者简介:孙成德

男,1950年生,1967年毕业于营口市二中。1968年9月26日下乡到复县(瓦房店)土城公社土城大队东方红小队,知青

编后话:

文章看似短小,其实以小见大 ,令人深思,此文文笔流畅简洁明快,值得一读。

作者通过五年前重返知青点故地重游,被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所惊呆了,一个脱胎换骨的新型农村面貌展现在眼前,此情此景让他深深的感动着,这里的一切,见证了改革所代来的丰硕成果。同时,他仍然没有忘记曾经哺育他成长的广阔天地,没有忘记那里的山水,没有忘记当地农民的淳朴,勤劳,善良和那里的风土人情,那小河哗哗的流水声伴着洗衣姑娘的笑声,至今还环绕在耳畔……当今天脚下穿着高档的皮鞋和名牌的旅游鞋时,他还为当年被水冲走的板鞋感到惋惜……其实这就足以了,因为他依然初心未改……

——主审

供稿作者:孙成德(67年营口二中毕业,68年下乡到复县土城子知青)

本期主审:李同雁(知青,特约主持人)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更多信息,请关注营口之窗公众号:营网天下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知青 征文

上一篇:我回来了——营口之窗知青征文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