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营口:獐子沟“獐子虽不在 故园犹名存”

张世海

2022-03-01 08:00:00   来源:营口之窗   阅读:

(营口之窗“营口故事”)獐子虽不在 故园犹名存

——<未见獐子唯有风光>之篇外散记

文/张 世 海

顷读老学友涌泓《未见獐子唯有风光》,深为其语言文字华美鲜活,谋篇叙事跌宕起伏所倾倒;更为他把厚重历史挥洒钩沉,对时代嬗变赞颂憧憬而喝彩!

然而,二览之余,更让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的

——是“獐子”这两个字。

涌泓,你大概还记得吧,53年前,也是这个时候,在我即将入伍前,你和福利俩去我老家为我拍照送别。你们脚下那方土地,就叫“獐子沟”。

解放初,这里叫营口县第六(水源)区大沟乡獐子沟村。其后多经变化,现在叫大石桥市水源镇东升村。

少小好奇。我曾数次问过虽未进过一天学堂,却凭听书看戏很有些南朝北国知识的爷爷张振龄(不是张振令):人家东村西屯叫柳树沟(包括大沟、腰沟、前沟),鲤鱼沟,同志沟的都有,为啥咱这叫獐子沟?啥叫“獐子”呀?爷爷说,“獐子”是一种像鹿和狍子的动物。咱老祖宗哥俩是在前清顺治八年,带着家眷“奉旨实边”,从山东省莱州府掖县老家,迁到这边来的。那时,这里很荒凉,几乎没有人烟。老一辈最早来到这地方的,一看,到处七沟八岔,鸟兽很多,于是就根据各处的特点给起了个小地名。我急不可耐地又问,那咱这地方是不是獐子特别多啊?爷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告诉我,民间有一句老话儿,叫做“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掉在饭锅里”,你说多不多啊?

后来大点了,我又问爷爷:“瓢舀鱼”,我冬天去大坑挑水,在冰窟窿里遇见过。也常听人说,咱这野外有狼、野猪、狐狸、山狸子出没。怎么从没听说,更没见过獐子呀?爷爷耐心地告诉我,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来这儿烧荒开地,打围(即打猎)捡柴火。现在又兴起拖拉机耕地,动物活动地面越来越小,刺耳的响动却越来越大,什么凶猛的动物不都给吓跑了呀!爷爷还告诉我,根据他走南闯北(他老人家原是渔民。南去到山东青岛,北到过海参崴)所知,除咱这地方叫“獐子沟”,大连东北方向海里面还有个“獐子岛”呢!我没往下问,自己暗下决心,等长大了,一定要去“獐子岛”,看看獐子到底长啥样。

再后来,特别是上学后,才知道我家这一片,虽然也属辽河平原,但因为是“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滨海湿地,原来土地盐渍化严重,种庄稼产量很低。当地人们宁可守着“铁杆儿庄稼“——一片片苇塘,到秋天割下一卖,够年吃年用就得了。解放后,党和政府号召开荒整地,挖河引水,改种水稻。投工很多,劳动强度极大。而且,新开的生地收入,还不如原先“锹镐不动“ ,守着“铁杆儿庄稼“收入高呢。许多群众一时接受不了,抵触情绪挺大。只有在党员、干部、积极分子带动下,在1956年前后才最后完成了“旱改水“的这场耕种方式的革命。那时,我还跟着爸爸去看过拖拉机开荒呢。后来才知道,爸开的那片荒,根本不是我们村的。开成耕地后,我们村也没用过。可见爸爸那时很可能是乡或区、县统一指派去负责的。

从凭借锹镐纯人工作业到双轮双铧犁的半机械化;再到拖拉机、脱谷机、插秧机、收割机的普遍应用;从亩把分小块儿土地的起高垫洼,到逐渐的连片平整,直到建成几十亩一块块的“大条田“;从自然浇灌到修建三四五干线(一二我没见过,不知有没有六)等上水线,由灌溉处扬水,引来源源不绝的大辽河“甜水“,冲洗盐碱,改良土壤;再加上化肥农药的施用,更别说高产优质良种的普遍推广……经过50多年的努力,水稻亩产由最初的二三百斤,跃升到现在的一千六百多斤。农业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本地人民生活水平,给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大军提供了更多的优质大米,也从根本上改善了人们精神面貌。

前不久,听说有个别人讲怪话:张广全(我爸建国前开始,就一直被组织任命为村里的主要领导)那时候带领我们干活,每年从初一干到大年三十,365天几乎没闲着过。费劲把火,一亩地也就打二三百斤。现在可好,也不受恁大累、遭恁大罪了,亩产零头都超过那时的两三倍!当即就有明白人严正反诘他:没有老张头当年带着大伙恁么拼死拼活地干,你荒怎么开?沟怎么挖?地怎么平?条田怎么建?没有这些,你亩产一两千斤打哪来!?

这是良心话!——历史不能忘记,更不容颠倒!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受“愚忠“影响,没多少文化的爸爸,竟以他基层老干部的威望,在“文革““破旧立新“高潮中,时髦地跟形势,在群众的忽悠下,亲口把村名由“獐子沟“改成了“东升“,一直沿袭至今。

一些人现在或不久的将来,可能连“獐子沟“这仨字都不知道了。但是,“獐子沟“的沿革历史可不该忘记呀!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去看獐子岛愿望至今未能实现。虽然后来看了好几篇关于它的报道和其它文学作品,这回又欣赏到涌泓的这篇散文,也算略微满足了一点点心愿——獐子虽不见,故园犹名存。

獐子沟,我会借为亲人扫墓的机会,常回去看看风光;獐子岛,我有生之年,也还断不了去揽胜观光一番的念想!

再有,我看啊,还是像大连的獐子岛那样一直称“獐子”,反倒比“东升”更有张力和历史厚重感!

(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

供稿作者:张世海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营口 獐子沟

上一篇:儿时的记忆——音乐老师教唱《小足球》
下一篇:儿时的记忆——西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