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要分享 > 营口故事 > 正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大河之歌——海丹青作品选

——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辽河儿女走向光明的营口故事

海丹青

分享到:
2021-07-06 07:27:00   来源:营口之窗   点击:

(营口之窗“营口故事”)大河之歌

——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辽河儿女走向光明的营口故事

暗夜可以改变大海的颜色,从蓝到黑;如同苦难可以改变历史的颜色,从明丽到暗淡;星辰却可以改变暗夜的颜色,使其从黑到蓝,就如同赓续着红色血脉的星星之火,可以焚毁苦难,让历史的颜色,从暗淡,渐成烈火燎原。——题记

1861年,辽河渡口作为东北地区第一个通商口岸正式开埠,汽笛声穿透辽河两岸,那一年,迎来送往,没有人因开埠尽欢。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在这片海域铭记下烈烈忠魂,大风吹过辽河口,那一年,将士壮烈殉国,义承云天,未曾为殒身遗憾。

夙想寄侬深情,慰侬一路风尘。

那一路浪涛荡涤的,是你负重前行的往事,那一路奔涌高歌的,是你倾情奔赴的未来。

这一路穿越时空的流淌,你曾见证了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港口的开埠,你曾承载着东北地区第一艘驶向远洋的货轮通航五洲,你曾迎来布尔什维主义在滨城播下的革命火种,你曾伴随着抗日救亡的队伍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

这一路栉风沐雨的奔流,是一条大河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承血脉对祖国许下的誓言。

不忘历史,赓续传承。辽河儿女,时代见证。

从“被开埠”变成“求进步”

山河岁月,亘古长存。

这里是辽宁营口——中华人民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雄鸡版图的“咽喉”要塞、是沿海经济带闪光海岸线上的一枚夺目的坐标。走在这平静又悠长的大河沿岸,徜徉在辽河入海汤汤无垠的长河日暮中,昔日舰船林立的开埠旧景仿佛昨日重现,甲午海战的隆隆炮声仿佛回荡在耳畔,那空旷翻滚的海面仿佛难掩昔日的震怒,挟夹着克虏伯大炮义愤的炮火与人们抗争的呐喊,在拍岸的惊涛大潮中,发出诘问历史的震颤回响。

1861年,《天津条约》被迫签订后,辽河渡口作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向世界开埠。中西文化的思潮在港口商贾文化的萌生中日渐深入,加速了营口商贾文明的进程,却也在不觉间,催生了西方列强对这片富庶土地的觊觎。这一条延伸于渡口的早期营口商贾之街——辽河老街,也便逐渐成为了缤纷琳琅、奇珍异宝聚集的通商之街,同时,它也成为了西方列强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盘剥侵略的必争之地。从晚清走到民国的人们,在渡口开埠的繁忙市井中体味着商业带来的繁荣,却也在入侵势力的猖獗压榨中怀抱着打碎剥削现状、追求自由解放的梦想。

1921年,嘉兴南湖的涟漪荡漾中华大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7年里,这片土地上的工人们逐渐在被剥削和压迫的角色中觉醒,在红色思潮的感召下,从人群中汇聚,在精神上共鸣,1927年,营口第一支党小组在中共北方区委奉天支部的领导下光荣成立,这支凝结着工人阶级、知识分子与农民力量的红色队伍,逐渐在这片渡口之地发展壮大。

愤怒的人民终要抗争,民族的精神浩荡长空。从告别封建帝制到追求自由民主的辽河渡口,曾在寻求光明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走过了风雨春秋。

从“旧世界”变成“新中国”

 “瑞昌成”、“宝和堂”、“泰顺祥”……一个又一个令人难以忘记的商铺名号,在这条辽河老街上扎根、成长。带着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积淀与隽永含义,这一个个厚重而端丽的名字,无不凝结着老街商人们对祥瑞、和平、泰安、幸福的祈愿。然而,动荡中的老街并不安宁。日本侵略者从垄断港口贸易、到加剧压榨工人阶级,从奴化精神侵蚀,到扰乱商业秩序,让这一个个原本写满祥瑞的商号招牌蒙上了无法言说的愁云惨雾。然而,越压榨、越反抗;越艰巨、越坚定。生在辽海、长在辽海的各界翘楚、名流相继以身垂范,倾举家之力兴师办学、解果腹之囊支援抗敌。在这里,有不顾敌方威胁恫吓、举毕生之财支援抗日的商界巨子,有拒绝日方威逼利诱、绝不为日方政治阴谋效力的政界精英;有平素穿行市井、深入虎穴获取情报的地下党员;有一批又一批以码头工人、买药商贩、店铺伙计、黄包车夫为身份掩护的红色队伍骨干,在“宝和堂”大药房、清真寺等红色信息交通站开展中共秘密革命活动,在日本侵略者自以为“天衣无缝”的监视与魔爪中,织就了一张“血浓于水”的红色联动网,与敌人展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博弈与鏖战。令侵略之敌日渐懊恼愤怒却无能为力的,是在这看似商贾云集实则被侵略者垄断的辽河老街之中,在这表面喧嚣繁荣而实则愤懑压抑的不安氛围之中,那些越挫越勇、日夜潜行的红色革命者遍布在辽河老街的各行各业、各阶各层,他们如同钢刀、利剑一般,刺透敌人的胸膛,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阴谋与妄想。在中共北方区委奉天支部的领导下,营口市党小组的红色骨干如同隐形人,潜入货运集散地“大屋子”、游走在“太古码头”等地的工人群体之间,他们以卖烟、求火、兜售餐食等多种方式与广大工人阶级缔结广泛而深入的秘密接触,将红色革命的火种传递到每一寸辽河岸畔的土地,将进步觉醒的思想传播给每一位渴望进步的人。中国解放军的冲锋号响彻大地之时,也是中华大地捷报频传的战时,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疾风劲旅,摧枯拉朽、驱赶敌人于千里之外之时,辽海之畔的营口也辗转经历了四次解放。从抵御外敌入侵,到抗日战争爆发;从解放战争打响,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里的人们纷纷把亲生儿女送到各场战役的主战场,参与为民族而战的伟大战役。一批又一批怀揣着红色理想的青年从这里出发,南征北战,以信仰的神圣与鲜血的滚烫,为民族解放而战、为国家和人民而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辉煌成立助威呐喊,带着“新中国”“敢与天公试比高”的昂扬气魄,在1950年支援朝鲜,怀着一颗颗滚烫的报国心踏上那片炮火烧红的土地,在抗美援朝的艰难鏖战中谱写中国军人的铁血战歌。

 从“百废待兴”变成“新时代港城”

战乱时代难免留下很多遗憾,然而战乱时期的辽河艺术血脉却从未被斩断,营口人追求进步的执著从未淡漠。这一带辽海汤汤,唱不尽梨园的往事、数不尽曲艺的风流、斩不断艺苑的情缘,道不完新文化的衷肠。一路走来,一代代艺术名家在辽河老街留下了经久不衰的绕梁之音和曲艺文化的传世佳作,曾经一度云集关内和江南京剧名流的“小红楼”里(营口解放后,1949年由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了小红楼,改称“人民剧院”。)唱不完民族抗争的故事;老街的曲艺茶馆里,讲不完民族英雄的传奇,在老街人的心中,有诉不完的千古愁肠、斩不断的血雨罡风。那日夜忙碌的辽河码头之上,有看不完的日出日落,数不尽的工人骨干和执行任务的地下党员。

进步是发展先导,思想是进步之源。伴随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那些曾经历风雨如晦的事业与文化相继复苏,一代代文化传承人、建设者在身体力行的担当与前行中,用艺术精品与时代风骨诠释着中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用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培根铸魂,以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唤起中华民族不朽的民魂;一位位忘我投身辽海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身作则与为人民服务中,以“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破釜沉舟与义无反顾,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大潮之中,助推改革开放的慷慨春风吹绿了辽河两岸,为建设新中国、为开拓改革开放的崭新大路,甘当“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迈进“新时代”的征途上,与时俱进的共产党员、驻村干部、创业先锋在“互联网+”的机遇大潮中乘势而上,扬起“互联网+”新理念助推经济快速发展的风帆……

“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无穷尽的支付者”。我党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1960年在营口参军入伍,在这60多年的光阴荏苒中,他幻化成为一代代建设者与奉献者、他幻化成为助推时代进步的新时代劳动者和工匠劳模;他幻化成为各条战线的辛勤工作者与无私志愿者;他幻化成为成长在辽河之畔的滨城245万营口人民,在广袤的营口大地,打造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城市,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的辽河之都,形成集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于一身,“三区叠加”、“ 多轮驱动”、海陆空体系完备,港区联动发展的崭新格局,缔造了作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她”改变了“我”,把“我”从一个被迫开埠的辽河港口,变成了今天四通八达的新时代港城;“她”改变了“我”,把“我”从一个懵懂盲从的商贾之地,变成了今天民营化经济程度高、充满发展活力的沿海经济带明珠;“她”改变了“我”,把“我”从一个在战乱中艰难坚持文化传承的艰难之地,变成了今天文化大交流、百花齐放的文艺文化大花园;“她”改变了“我”,把“我”从一个工人阶级被剥削压榨的垄断被动之地,变成了今天时代楷模、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灿若星辰、争当主人翁的如火如荼的产业转型建设之都……

 “她”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她”如同母亲,以红色的血脉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她”就是“母亲”,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新生。“她”在辽河之畔留下革命的火种,在这日夜奔流不息的大河浪涛里,燃烧起百年辉煌的振兴火炬,奏响了奋进新时代的昂扬序曲与奋斗赞歌!

(图片作者:陈征)

供稿作者:海丹青

原创发布:营口之窗官网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稿件,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截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百年 华诞 辽河 儿女

上一篇:踏雪远行的父亲——一个老党员的家国情怀
下一篇:辽河中的“浪里白条”——营口一记者的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