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姓说事 > 正文

民国年间营口的春节习俗

刘品毅

分享到:
2011-02-04 10:28:06   来源:   点击:
作家冯骥才认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国十九年(1930年),营口、盖平分别纂修了县志,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营口地区的春节习俗,令人读来陶醉其中,满口生香。间有内容缺失者,今从《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中,择其适者补之。盖东北地域文化,同根并体,相互生发者也。

  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是日为“辞灶日”,俗谓之“过小年”。灶糖声遍满街市,家家购之,备祀灶。是夕,以香、烛、酒、馃、饴糖共陈灶神前,焚其画像,祀送灶神,并有用饴糖粘灶火门内者。

  岁除以前,扫舍宇,换桃符,粘宜春帖子,筹备酒肉、米面、菜蔬等物。即民谣所谓“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年杀猪,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扎供花,二十九走油,三十糊香斗”。岁除当日(年三十),换桃符、门神。

  除夕,家人于庭中设神位,供祖先,燃鞭鸣炮,焚香叩首,秉烛待旦,谓之“迎神”。是夕,拜父母、尊长,曰“辞岁”,小儿分给岁钱,曰“压岁钱”(本称“压祟钱”,乃“压祟除邪保平安”之意)。迎神后,“下元宝”(饺子形状如“元宝”),食水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至是而岁事毕矣。

  正月初一,“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其时,人家早起,子、丑二时之间,在神位家堂前,焚香燃烛,出门迎神于吉方,至家,焚香楮(chǔ,纸钱),奠酒醴(lǐ,果酒),长幼正衣冠,跪拜天地、神祗、祖先以及父母。家家朝食水饺。随后按次出拜,戚友或投名片拜贺,十数日,此往彼来,往复不绝,曰拜年,又曰贺年喜(拜年之举,至初五日为止,但以愈早为愈有礼。路远者,则十五日以前皆可)。拜年时,有携物品为敬仪者。拜年后,张筵招宗族、亲友饮春酒,名曰“会年茶”,有古乡饮酒之义,联睦谊也。官绅则以贺年名刺相赠,或由长官召集所属行团拜礼焉。商人则互以名刺相赠,由门缝投入,谓之“过门拜”。元旦日不扫地、不倾水,谓为“存财”;不用剪刀,谓一年不见锋利之器;不用油以炸物、不用火以烧物,妇女不梳头。

  初二日,居民、商肆均祭财神,焚香纸,明蜡烛,放鞭炮,供雄鸡、猪头、鲤鱼(或鲫鱼),燃酒三盅。院中建席棚,祀天地、神祗,前植松树二株(或四、六不等),皆高丈余,上贴桃符,张设灯彩。

  由元旦至五日,于所祀神位前,每日焚香三次(辰、午、夕)。四民休息,朝夕皆盛馔(诸仁安《营口杂记》谓“平日食物甚俭,惟过年甚丰”)。内庭忌扫除、水外泼诸事。

  初五日,为“破五”,朝膳捏面饺食之,俗曰“捏破”。是日不宜出行。晚间,焚香奠酒,敬礼跪拜,名曰“送神”,乃撤祭品,并开箱柜、试剪刀,女眷过此日方出门。“破五”以内,贺而不吊,以卜一年之吉凶。

  及初六日,商户开市,昧爽(黎明)起,焚香拜神,燃爆竹,启市门,交相拜贺毕,仍旧开张。开市二三小时而辍(初六日至十五日之间,午前交易,午后停止)。工艺家是日设筵,曰“功成宴”,以定用人之去留及劳薪之多少。有财东及股东者,须先期报已往之盈绌(chù,不足),以定行止,而勤俭之农家,亦于是日开始操作矣。

  初七日为“人日“,“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杜甫),家家食年糕,取年高益寿意也;食面条,俗称“拉魂面”,既是“绊腿拴脚”留岁月,亦是收心务工之意。是日,天晴明,则占人旺相。传“初七主少年,十七主中年,二十七主老年”。

  是月上浣(上旬)十日,农民恒以天气之阴晴,占人、物之兴衰。俗谚云:“一鸡、二鸭、三猫、四狗、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果十疏”(或曰:“一鸡、二鸭、猫三、狗四、猪五、羊六、人七、马八、九果、十疏”)。此天人感应之遗绪,亦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希冀。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夜则为“元宵”。家家食汤圆,而以元宵名之。营口“是晚街市张灯作乐,银花火树,备极喧阗,并杂演秧歌、龙灯、狮子、龙船诸戏,及十七日始罢”。盖平“是夜,邑城悬灯结彩,鼓乐喧阗,街市商家多放花炮,有火树银花之观,兼有灯谜、龙灯、秧歌诸杂技。三江、山东各会馆,并演夜戏。灯月交辉,歌声嘹亮,几同不夜之城,一时游观者填塞街巷,甚盛事也”。

  冯骥才概括春节的精神是理想、团结、辟邪、平安、顺利、和谐,其除旧布新、慎终追远、阖家团圆、普天同庆、趋利避害等丰富而又深厚的文化内涵,正是通过详实而具体的民俗细节,方才充分体现出来的。回顾民国年间营口的春节习俗,乃抢救“年味”、弘扬营口地域文化之一助耳。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年 节
下一篇:辞旧迎新漫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