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综合信息门户官网
首页 > 营口老话 > 营口史话轶闻 > 正文

西大庙并非雍正四年建

分享到:
2011-08-01 08:16:21   来源:   点击:
  营口天后宫,俗称西大庙,它位于营口市区的西部,辽河的南岸,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西大庙主祀天后,俗称海神娘娘,福建、台湾等地尊称妈祖。 天后为林氏之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
 
  营口天后宫,俗称西大庙,它位于营口市区的西部,辽河的南岸,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建筑群。西大庙主祀天后,俗称海神娘娘,福建、台湾等地尊称“妈祖”。
  天后为林氏之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廿三日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终生室处。因坠地后弥月不闻啼声,乃取名单字“默”,按着闽南一带民间习惯,在女姓的名字后面,好尊加“娘”字,久而久之,天后的姓名就直呼“林默娘”,并一直沿称至今。
千百年来,海神天后一直受到船员、客商和渔民的顶礼膜拜,这位海神的尊号,也由灵女,而夫人,而天妃,而天后,直至天上圣母这无以复加的褒封,享受着前呼后拥的銮驾,春秋祭祀的香火。
  营口天后宫的建立,是妈祖文化在北方传播的结果。它表明了营口这一海港城市数百年来航运事业兴旺发达的事实。西大庙在营口的经济史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营口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食粮。当然,对西大庙历史的表述和研究也从未中断过,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实而准确地揭示出它的身世?
  由于西大庙石碑的丢失,今日的人们只能从一些零散资料中去找寻它的历史痕迹。关于西大庙设立的年代,本地史学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至于此结论的来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1933年版的《营口县志》,其中记载:“天后宫一称西大庙在埠内西大街于前清雍正四年创建。”二是1962年版的《辽宁史迹资料》(以下简称《资料》),文中进一步指出“是公元1726年(清雍正四年)在龙王庙旧址上重建起来的。”《资料》中的“重建”似乎是指二次修建天后宫,但纵观全文,作者并无此意,应属误笔。《资料》中提及的龙王庙,并未指明建于何年,成为史学界一大悬案。然而,由伪满民生部厚生司教化科于1942年编著的《满洲古迹古物名胜天然纪念物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一书中却记有:“天后宫 雍正四年建龙王小庙,”给出了龙王庙的建造时间。况且,《汇编》中进一步指明:“至乾隆六十年又兴修计正殿三间两廊各五间配殿各三间钟鼓二楼山门群墙俱全院前戏楼一座西院财神阁一座共占地二十二万五千方尺。”我们所说的西大庙是指天后行宫而非龙王庙,而《汇编》中指出“至乾隆六十年”所兴建的正是天后宫。同时,在日文资料《奉天省营口县事情》(1937年)中有:“天后宫 乾隆六十一年船帮公会助力之下完成之”的表述,从而否定了“西大庙建于清雍正四年”之说。那么《汇编》的可信度是多少?我们不妨从西大庙的石碑继续往下探索。
  有关石碑的议题,《资料》中是这样记载的:“庙内雍正四年重修碑有‘舳舻云集,日以千计’的话,是营口开发史的重要记录。”文中的“重修”二字仍然令人困惑,并且《资料》中并没有指出“碑名”为何语。我们再回到《汇编》中去,文中指出:“修龙王庙碑 雍正四年营埠商民创修龙王小庙立有石碑至道光十六年时碑之字迹模糊于是重立此碑。”这就是说我们后人见到的石碑是道光十六年碑,碑名为“修龙王庙碑”。正巧,《资料》中也有一段相似的论述:“清时营口‘舳舻云集,日以千计’(营口西大庙清道光十六年重镌雍正四年碑)”,从而验证了《汇编》中有关“道光十六年”论述的正确性。《资料》中的“重修碑”应为“重镌碑”或“重刻碑”,由此而引出的,在本地史学界流传的《天后宫重建碑》、《天后宫重修碑记》及《重修天后宫碑》,其实并不存在。乾隆六十年兴修天后宫时并没有立碑,而只是在道光十六年重刻《修龙王庙碑》时对此加以注明而已。
  营口西大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绝迹于2002年。而《修龙王庙碑》则于1971年改建东方红游泳池时打入地基,从此再也无法查找。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碑文,无论官方或民间,没有人将它完整地记录下来,以至于今天的人们无法了解营口的那段繁荣的历史。而现今流传于世的只有二句:“通郡渡津处也“,据说披露于《辽宁古迹遗闻》一书;“舳舻云集,日以千计”,披露于《辽宁史迹资料》。这二句碑文初始应来自《修龙王庙碑》的碑阳(正面)。笔者近日又检索出一句——“此古人建龙王庙所自来也”,其来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如果此语确实存在的话,那它应出自道光十六年重刻碑的碑阴(反面)。碑阴的文字应是将雍正四年,乾隆六十年至道光十六年西大庙的沿革作以重新的诠释。关于道光十六年《修龙王庙碑》的碑文,日文资料《满洲地志》中有一段文字比较接近:“辽河港口旧在营子上流三十海里白华沟之地,以河底逐年淤塞,大船不能容,遂移于营口上流二十海里名田庄台右岸之地。尔来此地亦淤浅,复移于营口上流十五海里名兴隆台左岸之地。尔后又患淤塞,卒至道光三年,移于今之营口即西营子之天后庙,庙内有碑以记此事。”相信该书的作者是考察过此碑的。
  据《资料》记载:西大庙“各殿悬有许多匾额和楹联,”如正殿的楹联有:“坤宰钟闽湄,香袖霞裾威渤澥;天宫灿辽海,懿恩慈德复析津。”落款为“乾隆乙卯(六十年)四月”、“天津王大正献”。此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为什么天津王大正要在乾隆六十年四月敬献此楹联?一定是当年有重大的庆典仪式。四月廿八日为天后祭祀之日,乾隆六十年天后宫落成,四月廿八日妈祖开光,天津王大正敬献楹联一副,难道不是顺理成章之事吗?
  《资料》还给我们透露了如下信息:
  有1818年(清嘉庆二十三年)牛庄防守,海城知县为不准牛庄、海城斗纪前赴没沟营、田庄台二处过量粮石《示禁碑》。
  铁香炉上铸有:“天后圣母”,“嘉庆二十五年立”,“奉天海城县没沟营税店丰盛、恒益、宝兴、广信、洪昌、上海信商周锡璜同敬助”等文字。
  石狮上有“没沟营天后宫”,“同治拾叁年岁次甲戌仲秋吉立”,“闽漳弟子魏慎德堂敬谢”等刻款。
  1884年(清光绪十年)《整顿船捐碑》。
  1918年(民国七年)《营、复两县粪人颂德碑》。
     《营口县志》提供了如下信息:
     山门外悬有匾额一方上书天后行宫四大字咸丰九年己未孟秋系山海钞关道诚明所立。
     民国十九年(1930年)经该院住持莱山禅师募化重修。
     通观以上全文,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雍正四年,营埠商民创修龙王小庙,并立有《修龙王庙碑》。
     乾隆六十年兴修天后宫落成,天津王大正敬献楹联一副。乾隆六十一年,在船帮公会的助力之下,整体建筑完工。
     道光十六年重刻《修龙王庙碑》,并在碑阴镌有历史回顾的重撰碑文。
     以上结论,望史学界同仁给予批评指正,共同研讨。

版权声明:营口之窗所有内容,转载须注明来源,禁止截取改编使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三江会馆
下一篇:营口西大街沿革